(相关资料图)
我平生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,读书已成为我的一种生活习惯。无论历史故事,还是纪实文学,无论报刊杂志,还是教育专著,都成为我眼中的“美餐”。这种习惯的养成主要得益于我的父亲。
从我记事起,父亲就常在我耳边唠叨:“娃呀!我们都是穷苦人家出身,古话说万般皆下品,唯有读书高。吃得苦中苦,方为人上人。你一定要好好读书,给咱刘家争脸啊!” 那时候,我也不知道这句话是什么意思,只会一个劲儿地点头,顺着父亲说:“好好,晓得了,晓得了”。
我的父亲只上过2年私塾,但在村里也算是文化人。在我开始有印象的记忆里,父亲已是50多岁,家里有很多书籍,如“四大名著”、《岳飞传》《隋唐演义》等,朦朦胧胧中感觉父亲每天在读书,这也是母亲经常骂他的原因,当时农村连饭也吃不饱。但我经常看见父亲忙完农活,闲暇之余就会读书,别有一番味道,这个时候,我就会挤到父亲身边双膝朝地上一跪,一手搭着他的大腿,一手扯着书报,好奇地问“爹,你看得啥呀?”父亲就会选择其中有意思的我能听懂的讲给我听。那个年代一到夜晚,家里穷,连煤油灯也点不起,我只好早早上床,这个时候都是在父亲讲故事中入睡。就这样,我也越来越喜欢听父亲讲书中的故事。到了上学后,识字了,我也开始读这些书,虽然有很多字不认识,但这些故事我都知道点,到小学三年级时,这些书我都读了一遍,依稀记得和父亲交流争论的情景,“孙悟空、哪吒谁厉害;关羽是怎样失荆州的;尤三姐怎样死的;李逵鲁莽但忠孝无比;李元霸恨天无棒,恨地无环,力大无比,但和罗成谁的功夫更高;牛皋功夫不高,为什么能成为一名赫赫战将”等等,过后又读一遍,指出父亲讲错的地方,很有成就感。父亲是在不经意间,成了我最好的启蒙教师,让我在书中积累了知识。
1990年,我从襄阳师范专科学校毕业参加工作,踏上教师工作岗位。不管在哪工作,我都被同事们称为“活的百科全书”,谁有问题,无论是政治的,还是经济的,文学的,还是军事的,我都能对答如流,偶尔还有小诗见于报端。工作中,我始终不忘读书,学习《魏书生工作漫谈》等教育家教育专著,提升专业水平,学教材教法,提高教学水平,学同事经验,增强工作能力,教学上是一把好手,管理也相当出色,自己所带的语文学科成绩一直位居全县1、2名,中考成绩也是遥遥领先,连续多年荣获优秀教师、先进教育工作者、学科带头人、骨干教师等荣誉,让自己逐步成长为一名让学生乐学、家长满意、同事认可、领导认同的好老师!
2003年11月9日,怀惴着组织的信任与嘱托,我到南漳县城关镇实验小学任校长。当时的城关实小与一街之隔的县实小相比,处在一个十分尴尬的境地:教师工资缺口大,片内生源流失严重。每天上学时,看着许多家长带着学生从校门口经过而直奔县实小方向,我内心如针扎一般,十分沉痛。
为此,我一方面坚持读书学习,从书中吸纳新知识、新思想、新观念。最终,我在深读史书资料,挖掘植根本土的历史文化中找准学校发展之路:用历史文化名人——卞和来提升学校名气,打造“卞和文化”特色学校,先后用 14年的时间,潜心研究“一体两翼”的卞和文化,将一所名不见经传的,不足200人的村级小学发展成学生数近3500人、令无数漳城学子梦寐以求的荆楚名校。
2017年8月,我又主动申请到新校徐庶学校当校长,从《三国演义》《三国志》《魏略》等书籍记载中,深挖三国历史文化底蕴,紧紧抓住“徐庶”这个根,提炼出“徐庶精神”,全力打造“徐庶文化”特色学校,并据此形成了全校师生共同认同的文化观念、价值观念和生活观念,铸就积极向上、催人奋进的办学理念、办学目标、校训、校歌、校徽等,形成学校特有的文化。
读书能增长知识,开阔眼界;读书能明白事理,增强能力;读书能陶冶性情,德润人心;读书能明辨是非,保持清廉。沿着书籍构成的阶梯,学做人,学做事,努力寻求人生新的开始!只有不断从阅读和学习中汲取向上向善的精神力量,才能更好地激励自己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不断前行!
在个人成长的同时,我也不忘把这种好习惯、好家风、好传统让自己的孩子继承发扬。女儿大学毕业后,参加襄城区教师招聘考试,最终以高出第二名10多分的成绩,以绝对优势顺利走上教师工作岗位。工作中,虚心好学,努力上进,工作成绩突出,襄阳市海容学校建校选拔教师时,再次用实力和能力为自己争取到合适的工作岗位。如今,女儿也当了母亲,她在教育自己的孩子时,从在娘胎里就开始让宝宝听名曲、讲故事、读经典,享受听觉盛宴,感受“读书”乐趣,要让自己的宝宝“长大了做一个至少比爷爷要厉害的有用人”。
作者:刘道记
标签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