说起陶渊明(365一427),就会想到他的著名散文《桃花源记》。这位被誉为“隐逸诗人之宗”“田园诗派之鼻祖”的文学家,和金陵有着千古情缘。
陶渊明祖上世居金陵
陶渊明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。曾祖父陶侃,是建都建康(今南京)的东晋开国元勋。陶渊明8岁那年,父亲突然离世,让他一家人很快陷入衣食无依的地步,母亲孟氏只能带着他回到娘家,投奔住在建康的其父孟嘉。陶渊明的外祖父孟嘉是魏晋建康名士。在陶渊明所写的他外祖父的传记中,也写到外祖父有一种接近自然的追求,而陶渊明的个性、修养,都很有外祖父的遗风。住在京城的外祖父家里藏书多,给他提供了阅读古籍和了解历史的条件,培养了陶渊明“猛志逸四海”和“性本爱丘山”的志趣。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据记载,陶渊明从二十岁起,便开始了游宦生涯。他胸怀壮志,在多个官府担任过低级官吏。“倾身营一饱,少许便有余”。当了一段时间的官,也有了一些积蓄。东晋孝武帝(司马曜)太元十六年(391)陶渊明又回到建康旧宅居住。二十九岁时,陶渊明怀着“大济苍生”的愿望,离开建康去江州(治所遗址位于今江西南昌)任祭酒。当时门阀制度森严,他出身庶族,受人轻视,感到“不堪吏职,少日自解归”(《晋书·陶潜传》)。他辞职回到老家后,州里又来召他做主簿,他也辞谢了。
东晋隆安四年(400),陶渊明应荆州刺史桓玄的邀请去荆州(治所遗址位于今湖北江陵)为官,离开建康,其间曾作为桓玄的使者多次出差到建康,后因为母亲去世,按照当时的礼法他退出官场,回家守孝。陶渊明守孝期间,桓玄攻入首都建康城。元兴三年(404)北府兵将领刘裕起兵攻桓玄,攻入建康城,桓玄被杀。不久,刘裕建立了宋朝(史称刘宋)。当时陶渊明守孝刚结束,应召又回到建康在刘裕手下担任了参军等职。这样陶渊明先后在建康居住了十多年,留下许多诗篇,金陵山水留下了诗人的足迹,结下了不解之缘。
陶渊明曾在金陵西南横山隐居
千古诗人陶渊明一生给后人留下了不少著名诗篇,也留下了出生、籍贯、居住地、隐居地等诸多谜团。仅陶渊明的隐居地,目前已有安徽黄山潜口、浙江九峰山、江西庐山、浔阳柴桑等多个说法。然而,据考证,地跨南京与马鞍山的横山才是陶渊明真正的隐居地。
横山地处今安徽马鞍山市与江苏南京市交界处,古称衡山、藩篱,也有吴山、隐居山之称。山麓丹阳古城,春秋以前就有,秦统一天下后在此设县,因这里有个盛长红杨柳的大湖泊——丹杨湖,县取名为丹杨(阳)。
唐代大诗人李白对陶渊明等晋代诗人仰慕有加。李白游遍名山大川,曾多次游居姑孰,最终定居当涂(古属江宁管辖)。他在姑孰周边的诗中多次以“陶渊明”相喻(如《题东溪公幽居》中“宅近青山同谢朓,门垂碧柳似陶潜”等),大家多以为引典借喻;其实,李白在此多次有感而发,并非偶然。
李白的《九日登山》一诗,不仅对陶渊明隐居横山写得明确,还写出了陶渊明来此隐居的重要原因。诗中写道:“渊明归去来,不与世相逐。为无杯中物,遂偶本州牧。因招白衣人,笑酌黄花菊。我来不得意,虚过重阳时。题舆何俊发,遂结城南期。筑土接响山,俯临宛水湄。胡人叫玉笛,越女弹霜丝。自作英王胄,斯乐不可窥。赤鲤涌琴高,白龟道冯夷。灵仙如仿佛,奠酹遥相知。古来登高人,今复几人在。沧洲违宿诺,明日犹可待。连山似惊波,合沓出溟海。扬袂挥四座,酩酊安所知。齐歌送清扬,起舞乱参差。宾随落叶散,帽逐秋风吹。别后登此台,愿言长相思。”从诗的内容来看,具有今江宁横山地域的显著特征,而菊花秋色和孟嘉落帽之情景,与李白《九日龙山饮》中“九日龙山饮,黄花笑逐臣,醉看风落帽,舞爱月留人”情景相同,这首诗明显写于横山山脉之龙山。诗的开头直截了当地写出了陶渊明辞官,不与世俗同流,又因为酒的原因“归去来”而寓居横山。
不仅如此,诗仙李白还认为,横山石门田园景致就是陶公《桃花源记》的模本。李白在横山所作《下途归石门旧居》诗中写道:“隐居寺,隐居山,陶公炼液栖其间。……石门流水遍桃花,我亦曾到秦人家。不知何处得鸡豕,就中仍见繁桑麻。”诗中的“遍桃花”“鸡豕”“繁桑麻”,尤其“秦人家”等,更是陶翁笔下“桃花源”之景象。在李白看来,这里无疑是陶渊明笔下之桃花源。
《游斜川并序》是陶渊明隐居时的游记,也是陶渊明唯一一首写景的游记性诗文,诗序中提到的“斜川”“长流”“曾城”“南阜”等地名,在丹阳湖周边都有对应,尤其是“长流”古村,至今仍在横山脚下的南京石臼湖边上。
陶渊明祖上世居金陵
我们翻开任何一本中国历史,只要写到东晋,几乎都会出现陶渊明的曾祖父陶侃的名字。出身贫寒的陶侃靠着个人的军功和奋斗成为立国元勋,主管八州军务,官至大司马,他世居建康(今南京)。
如今,南京禄口机场附近的禄口镇昝(本地念做zuǒ)巷聚居着一支陶渊明的后代。据《陶氏家谱》记载“……江宁禄口昝巷以及江宁区陶吴镇的陶氏几乎都是陶渊明的后人……”
据《景定建康志》卷二十八、南宋理宗时,建康府(今南京)府学教授中有一位叫陶炽的人,陶炽的籍贯为“姑孰”,即今当涂县(古属金陵)。他的籍贯和在建康为官年代,均与谱载相符。另据《咸淳临安志》卷四十九、卷五十记载,陶炽于景定元年(1260)五月升任大理寺少卿。自宋代陶炽在禄口昝巷定居以后,距今已近800年。今禄口方圆数十里,到处都有陶氏后人。江宁区还有一个陶吴镇,也居住着不少陶氏后人,他们是随着陶氏家族的扩大由昝巷择地而居的。南京城南曾经流传过一句话,“出了南门万户陶,陶陶本是一根苗”。这里的南门就是中华门。
据《陶氏家谱》记载,陶家的祖先就是东晋时的大诗人陶渊明,这是一本清代二次重修的《陶氏家谱》。由家谱可知,陶渊明后人忠厚善良,热心公益事业,《重修河定桥记》记载了陶氏族人两次捐资修造江宁区河定桥的善举。河定桥距离禄口昝巷很远,但陶氏后人看到这里“夏秋间河泓则狂涛奔噬,两岸堤障因之溃隘,而四处漂没田庐”,因而“过而怜焉,思所以修复之”,决定修建一座五券石拱桥。桥成后,陶氏后人甚是宽慰,见“河庆安澜故曰定也”,所以把这座桥叫做河定桥。 辛明水